要采取自我控制的管理方式,就必須徹底反省我們運用報告、程序和表格的方式。報告和程序都是管理上的必需工具,但是我們也很少看到任何工具會如此輕易地被誤用,而且造成這么大的傷害。因為當報告和程序被誤用時,就不再是管理工具,而成了邪惡的統(tǒng)治手段。
有三種最常見的誤用報告和程序的方式。
第一,一般人普遍相信程序是首先規(guī)范的工具,其實不然。企業(yè)制定程序時,根據(jù)的完全是經(jīng)濟法則,程序絕對不會規(guī)定應該做什么,只會規(guī)定怎么做能最快速完成。我們永遠也不可能靠制定程序來規(guī)范行為:相反,正確行為也絕不可能靠程序來建立。
第二個誤用方式是以為程序可以取代判斷。事實上,只有在不需要判斷的地方,程序才能發(fā)揮效用,也就是說,只有在早已經(jīng)過檢驗的重復性作業(yè)上,程序才派得上用場。西方文明十分迷信制式表格的神奇效用,而當我們試圖用程序來規(guī)范例外狀況時,就是這種迷信危害最嚴重的時候。事實上,能否在看似例行的程序中,迅速分辨出目前的狀況并不適用于標準程序,而需要特別處理,需要判斷來做決定,才是檢驗良好程序的有效方法。
但是,最常見的誤用方式是把報告和程序當做上級控制下屬的工具,尤其是純?yōu)樘峁┬畔⒔o高級主管而交的每天例行報告更是如此。常見的情況是,工廠主管每天必須填20張表格,提供會計師、工程師或總公司的幕僚人員連他自己都不需要的信息。可能還有幾千個類似的例子。結(jié)果,管理者沒有辦法把注意力集中在自己的工作上,在他眼中,公司為了達到控制目的而要求他做的種種事情,反映了公司對他的要求,成為他工作中最重要的部分;盡管心里憤憤不平,但是他只好把力氣花在處理報表上,而不是專注于自己的工作。最后,甚至連他的上司都為這些程序所誤導。
幾年前,有一家大型保險公司推動了一項“經(jīng)營改善”大計劃,并且還為此特地建立了強有力的中央組織,專門處理有關(guān)續(xù)約率、理賠、銷售成本、